独角兽麦格理的神话与阴影
三大关键财务数字连续增长了五年,集团总裁Nicholas Moore也因此拿到了董事会开出的“天价”薪水——近1870万澳元,不仅再次雄踞ASX上市公司CEO年薪榜榜首,且超过了澳洲四大银行CEO薪酬之 和。麦格理集团的爆炸式成长似乎造就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这个 “神话”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5月24日讯 麦格理(ASX: MQG)永远是年报季里的话题之王,更何况今年它又奉上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年利润22.17亿澳元,比上年增长7.5%;ROE为15.2%;每股派息4.7元,比上年增长17.5%。
图表来源:Macquarie, ABC News
图表来源:Macquarie, ABC News
图表来源:Macquarie, ABC News
这三大关键财务数字都已连续增长了五年,集团总裁Nicholas Moore也因此拿到了董事会开出的“天价”薪水——近1870万澳元,不仅再次雄踞ASX上市公司CEO年薪榜榜首,且超过了澳洲四大银行CEO薪酬之和。
麦格理董事会开的天价工资单还不只有这一张。集团资产管理总裁Shemara Wikramanayake拿到1730万元;公司与资产财务联合总裁Ben Brazil拿到1690万元,他的部下Garry Farrell拿到1010万元;商品和全球市场总裁Andrew Downe拿到1540万元。
这五张千万级工资单的金额接近8000万澳元,整个高管团队的薪水超过1.4亿澳元,无怪乎麦格理有“百万富翁制造厂”之称。
1996年麦格理上市时,拥有1500名雇员和4亿资本金,业务以股权和公司金融为主,仅有4%的收入来自海外。时值今日,麦格理已成为澳洲首屈一指的投行巨头,拥有1.4万名员工、120亿资本金和4800亿资产,70%的收入来自海外。
麦格理集团的爆炸式成长似乎造就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这个 “神话”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作为在ASX唯一一家澳洲本土投资银行,麦格理素以低调和保守著称,也很少像其他国际投行那样大量涉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业务。
一个例证是,在金融市场风声鹤唳的2009年,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悉数“覆没”,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破产,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转为商业银行……麦格理集团总裁Nicholas Moore还可以自豪地宣称手持320亿澳元现金,当年录得9亿澳元的净利润,在国际投行中一枝独秀。
麦格理的生存和成长密码,就是倾向于基础建设投资的“麦格理模式”:控股及投资哥本哈根机场、悉尼机场等全球十多个知名机场、参股世界第二大水务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等等。
“基础设施”是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的投资项目,外界看来,正是因为这一因素,让麦格理躲过了金融危机的风浪,也使麦格理成为擅长基建投资的独角兽投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麦格理平均50%的营收来自“年金型”(annuity-style)业务,即投资金额大、有固定回报的长期项目。Nicholas Moore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策略”十分明确,即使这类业务成为公司业绩稳定增长的内核。目前这类业务的比重上升至70%以上,并且还在继续增加。
麦格理年报显示,至2017年3月31日,集团管理的年金型资产为4817亿澳元,比上年的4786亿澳元有所增加,去年虽然出售了部分保险资产以及澳元贬值等不利因素,但这类资产估值整体增长,加上麦格理基建和真实资产基金(MIRA)增加了投资,该部门业务表现仍受到了肯定。
2016年麦格理年金型资产贡献了14.38亿元净利润,比201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但考虑2016年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麦格理算是相当谨慎地hold住了风险。
Moore的评价是:“由于打造了一个强大和多样化的国际平台,以及具备广泛产品和资产的深度专业知识,集团的状况很好。这一切都建立在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充足的资本、良好的流动性和融资条件、保守的风险管理方式上。”
5月份麦格理截获了新州电力基础设施私有化的最后一波机会:与新州电力公司Endeavour Energy达成收购协议。Endeavour Energy的估值超过90亿澳元,麦格理财团获得该公司50.4%的股权。
在欧洲,麦格理盯上了英国的绿色投资银行。最近有消息传出,英国政府将以23亿英镑(约合40亿澳元)将绿色投资银行出售给麦格理牵头的财团。绿色投资银行创立于2012年,迄今为止,已支持近100个绿色基础设施项目。
到目前为止,麦格理的触角已伸向包括房地产、矿业、网络、健康科技、新能源在内的各行各业。有投资分析师认为,麦格理在美国基建领域深耕多年,根基深厚,新当选总统川普的万亿基建投资计划,将是摆在麦格理面前的又一轮盛宴。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去年底麦格理曾对外表示,要将两个资本市场业务合并,重整全球市场的业务流程,使旗下的交易业务更为统一和集中。
在外界看来,这表明Moore对于周期性业务变得更为谨慎。
2015年,麦格理也加入了巴克莱、野村控股、法国巴黎银行等国际投行的裁员风潮,裁掉了亚洲投行部门的近一半员工。2016年又继续撤掉了股权部门的30个岗位。虽然近期没有大规模裁员计划,但内部人士透露,集团还会陆续有个别裁员行动。
虽然自2012年以来,麦格理的年利润已经翻了三番,但分析师们认为,Moore已开始做各种防御的准备。
2016年3月-9月,麦格理的半年净利润下跌了2%,其中资本市场部门的净利润比前一年下跌了34%。最终,尽管集团全年净利润比上年增长7.5%,但净营业收入为 103.64亿元,只比上年增长了2%,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所得税比上年下降了6%。由于各地区业务发展的比重发生了变化,集团在澳洲和英国的收入增加,在美国的收入有所下降,有效税率从上年的31%降至28.1%。
另外,麦格理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海外,但去年海外收入为64亿澳元,比前一年下降了5%。
瑞银集团分析师Jonathan Mott说:“虽然麦格理的管理层发表了乐观的评论,但他们的行动却表达了相反的态度。”
他认为,削减股权投资、减少信贷和租赁、裁员等举动,都是麦格理在“准备应对更艰难的环境”的迹象。
目前麦格理已完成了两大部门的合并——证券部门和商品与金融市场部门,将公司的执行、研究、衍生品、交易、固定收益、外汇和商品等业务进行全面整合。自1997年起就担任商品与金融市场集团一把手的Andrew Downe被任命为新的商品与全球市场集团总裁。
Moore的“减法策略”目的不言而喻:眼看在股票承销及公司并购咨询业务上与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等投行相比处于下风,索性将重心进一步向更为稳定的租赁、基金管理和借贷业务上倾斜。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麦格理高管的“天价”薪水,每年都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今年在被记者问道领取近1900万澳元的薪水是否合理时,Moore的回答仍然是,无可奉告。
2016年Moore的基本工资为81.88万澳元,其余部分由绩效奖金、利润分成、股权激励及短期员工福利等组成。
虽然麦格理高管的大部分薪水都存在于公司股票和基金中,但对他们的所得“高得离谱”的质疑声从没有停止过。
瑞银的分析师曾指出,过去20年里,麦格理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变,但其薪酬结构却仍保持不变。
按照瑞银的计算,如果麦格理的改变其薪酬体系,将每个部门的薪酬水平降至前25%的国际同行水平,每年将会节省8亿元成本,每股收益将增加32%;如果进一步将其降至中等的国际同行水平,每年将节省10亿元成本,每股收益可增加50%。
瑞银指出,国际投行的员工个人成本收益比通常为35-38%,澳洲同行为30%左右,而在麦格理,这一比率达到了46%,比黑石还要高。
不过,机构投资咨询公司Ownership Matters的公司治理分析师Martin Lawrence认为,多年来的事实表明,麦格理比竞争对手更善于处理薪酬问题。
“他们最先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即员工创造价值则理应据其创造价值决定其收入,而不是管理层自己认为他们值多少钱。”
Lawrence说,“在麦格理,一旦公司的资本收益达到后,员工就从‘利润池’中获取奖金。”
麦格理的资本收益目标是,净资产收益率(ROE) 达到11-12%。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集团ROE曾超过20%,此后一度腰斩,仅有10%左右,员工奖金也大幅缩水。2009年集团总裁Moore的薪水只有20多万澳元。
但瑞银反驳说,如果按前述标准重新调整麦格理的薪酬体系,公司ROE将回升至20%,股价也将达到95元左右。截至本文发稿时止,麦格理股价为88.18元。
麦格理在年报中这样对股东解释其薪酬体系:“麦格理对薪酬采用的一致方式,很好地服务于公司长期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优化。”
(郑重声明: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对本文保留全部著作权限,未经许可授权,禁止第三方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
麦格理集团年利润增长7.5% 打破市场预期 [2017.05.08]
唱空VS唱多 麦格理百亿业绩能否再上台阶? [2016.08.31]
麦格理前主管捏造邮件骗取机密 获判6年禁业令 [2016.02.17]
金融高波动投行乱方寸 分析师打赌万元猜输赢 [2016.01.14]
全球金融动荡带来挑战 澳股前景仍乐观-麦格理 [2016.01.13]